news

新闻中心

中国的脊梁,向他们致敬!

2019-01-15 分享

MAIN201901101608000398567187553.jpg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他们颁发了奖章、证书。

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根据最新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规定“国家三大奖”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即大家常说的“国家三大奖”。还包括授予外籍科学家或外国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199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首次设立,至2017年度,共有29位科学家登上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领奖台。这些最高奖的获得者,或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有卓越建树;或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他们:

刘永坦: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

1936年12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率领团队全面自主创新,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耄耋之年的他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筑起“海防长城”贡献力量。

1月8日,因在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研制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82岁的刘永坦站到了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

面对荣誉,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事。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对标国际,提出研制新体制雷达

1981年秋天,45岁的刘永坦心中萌生了一个宏愿——开创和发展中国的新体制雷达。

当然,这个宏愿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自此前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一段学习经历。

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先进的试验设备,那里聚集着一大批雷达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刘永坦的导师谢尔曼便是其中之一。

那时,谢尔曼正主持一项重大科研项目“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的研制工作,刘永坦有幸参与其中。“传统的雷达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很多‘看’不到的地方。”刘永坦说,“那时候西方几个大国都在致力于研制能够‘看’得更广更清的雷达。”

刘永坦所说的这种“超级”雷达就是新体制雷达,对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国防等领域都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必须要发展这样的新体制雷达!这就是我一定要做的!”说干就干!回国后,刘永坦立马开始着手筹备。

刚提出这个设想时,却没有多少人相信和支持。

但是刘永坦却说:“这项技术我们如果不去研究掌握,等别的国家发展好了,我们再去跟,那肯定是要落后的。”

国家需要,就是奋斗的方向

这注定是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攻坚战。经过刘永坦的不懈努力,新体制雷达研制项目获得了航天工业部经费支持,得以立项。刘永坦立即组织团队拟定出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

接下来的战斗更加艰苦卓绝。

除了基本思路外,刘永坦根本找不到多少资料,一切从零开始……经过团队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主要关键技术得到突破,新体制雷达从预研项目被正式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刘永坦团队在获得理论突破后,很多人觉得他们完全可以“见好就收”了。

但是,刘永坦说:“要做国家需要的实用化新体制雷达,这是我努力和奋斗的方向。”他带领团队,建成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完成中国首次对海远程目标探测试验,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新体制对海远程探测雷达,等等。

37年间,经过刘永坦和团队成员们的努力攻关,中国的新体制雷达终于从梦想成为现实。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

虽然清贫,却干得有劲觉得光荣

在接受采访时,刘永坦一再强调,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离不开国家支持和团队协作,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这37年间,当刘永坦一次又一次做出为大义舍小利的决定时,团队成员们从来都是义无反顾地全力支持和配合。

团队骨干许荣庆、张宁、权太范、邓维波、于长军、马子龙、张庆祥等人都表示:刘老师艺高胆大,又善于团结大家一起协力攻关,跟着刘老师干有信心。

“国家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我们做,这是我们最大的荣耀。我们团队的队员尽管清贫,却干得有劲、觉得光荣。”刘永坦说。

如今,刘永坦的团队已从最初的6人攻关课题组发展成了30人的大团队。尽管已经斩获诸多大奖,但团队前进的脚步仍在继续。“接下来我们希望能把现有的新体制雷达进行小型化,使得它的应用更加灵活、广泛。”刘永坦说。

另一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得主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

钱七虎:潜心铸造“地下钢铁长城”

1937年10月出生,江苏昆山人,防护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

六十余载从事防护工程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了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体系,解决了核武器空中、触地、钻地爆炸以及新型钻地弹侵彻爆炸等若干工程防护关键技术难题,完成了我国防护工程领域的时代跨越。

研究核弹爆炸防护,开创崭新学科

奋斗一甲子,报国六十年。高中毕业时,钱七虎响应国家号召,到新成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读书,毕业后留苏深造,回国后一头扎进防护工程领域。

上世纪70年代,年轻的钱七虎和同事身着防护服,冲进了核弹爆炸现场。他进行的核弹爆炸防护工程研究,开创了我国核生化防护工程这一崭新学科。

防护工程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地下钢铁长城”,也是钱七虎毕生钻研的课题。

70年代初,钱七虎受命为空军设计飞机洞库门。两年多中,他经常睡在办公室。钱七虎在国内率先引入有限元计算法,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使用气动式升降门方案。

随着技术的发展,钱七虎带领团队开展抗深钻地武器防护的系统研究,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深地下防护工程的总体构想。

经过10多年的努力,他和团队构建了破碎区受限内摩擦模型,研究了地冲击诱发工程性地震的不可逆运动等规律。近年来,钱七虎又提出了核废物深地下处置等重大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采纳。

防护工程建设离不开理论的支撑。80年代,钱七虎在国内首次发表了防护系统工程论文。90年代以来,他又带领团队完成了“防护结构概率设计理论研究”等项目,将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研究推向了国际先进水平。

为国铸盾,是他的毕生追求

珠海机场要扩建,雄踞三灶岛南端的炮台山成为天然障碍。1992年12月28日,珠海三灶岛,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爆破。爆破的主持者就是钱七虎。

“爆破要一次性把半座山搬到海里去,还要确保不远处的房屋不倒塌,要求极高。”钱七虎说。

炮台山爆破被称为“天下第一爆”,吹响了珠海特区改革发展新的号角。“关心国家的建设发展,是一名科学家必须具备的情怀和担当。”钱七虎说。

90年代,钱七虎预见到未来城市的发展要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于是组织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专著。后来,他的一些理念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被采纳。

耄耋之年,钱七虎仍积极为决策部门出谋献策,还到工程一线指导项目建设。

工程项目所在地常常交通不便,有时还要深入地下数百米。他说:“现场调查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只要时间能安排得开,就一定去。”

“科技强军、为国铸盾,是我的毕生追求,也是我的幸福所在。”钱七虎的话掷地有声。

生活上热心,学术上严谨

“他特别爱才,重庆有一位能力突出的教师,他想起什么问题,抓起电话打过去一聊就是半个小时,自己孩子的电话他却记不住。”钱七虎的夫人袁晖说。

从90年代起,钱七虎用自己的院士津贴、所有获奖的奖金设立瑾晖慈善基金,资助贫困失学儿童和孤寡老人。

生活上热心,学术上严谨。很多学生都体验过“痛苦而有收获的煎熬”。“科研成果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来不得半点马虎。”钱七虎说。

“近几年,考虑到钱院士年龄大了,我们提出导师新招收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可以由我们来代上。他当即把我们骂了回去,教导我们不要搞代师授徒那一套,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把青年人培养好。”钱七虎的学生、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陈志龙说。

钱七虎把名利看得很淡。所有他参加的项目,他一律署以技术顾问的身份,不当项目组长;所有报奖,他一律不排名。

2009年,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的钱七虎,力挺年轻学者冯夏庭出任该学会主席。他说,世界岩石力学研究中心在中国,冯夏庭年轻有能力,有梦想,是合适的人选。

“防护工程要发展,就要把更好的机会留给年轻人。”钱七虎说。

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颁发是科技界的盛事,每年获奖者不超过2名。自设立至今,共有31位科学家获奖。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全名单如下。让我们一起致敬!

29位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分别是:

2000年度:

吴文俊,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2001年度:

黄昆,中国固体物理学、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之一;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组织并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王选教授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位居国际领先水平,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2002年度:

金怡濂,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03年度:

刘东生,中国环境学专家、地质学家、“黄土之父”;

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2005年度: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

吴孟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2006年度:

李振声,著名遗传学家、小麦育种学家。

2007年度: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吴征镒,著名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

2008年度:

王忠诚,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

徐光宪,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稀土之父”。

2009年度:

谷超豪,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家;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

2010年度:

师昌绪,被誉为“高温合金之父”;

王振义,内科血液专家、血液研究的领军人物。

2011年度:

谢家麟,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吴良镛,被誉为“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

2012年度:

郑哲敏,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

王小谟,“中国预警机之父”。

2013年度:

张存浩,我国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开拓者和奠基人;

程开甲,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2014年度:

于敏,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

2016年度:

赵忠贤,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上做出科学贡献。

2017年度:

王泽山,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

侯云德,我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信息综合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上一篇

返回列表

下一篇